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不同的耕作制和不同的种植方式有不同的高产栽培技术,根据丘北县温浏乡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土壤情况,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一、冬大豆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冬大豆的前作有水田、甘蔗、果树幼林或轮歇地。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进行一犁两耙,人工碎土,土要细,地要平。为大豆创造适于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使耕作层土壤中三相比例协调,水、肥、气、热等土壤肥力因素适合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为苗全、苗齐、苗壮打好基础。
2.沟渠配套:冬大豆整个生长过程中既需要水,又怕水多,加强沟渠配套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大豆生理需要讲,开花结荚进入需水临界期,需水量大,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60%-70%,此时供水不足,会造成大量落花落荚。要夺取大豆高产,并达到灌沟、排沟、田头沟、畦沟、腰沟配套,应做到旱时灌得上,涝时排得出。
3.科学配方施肥:冬大豆是根瘤固氮作物,但固氮作用只能解决本身所需氮素的30%-50%,远远不能满足高产的需要。大豆施肥应把有机质和无机质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即播种前亩施1500kg农家肥和30kg普钙,6kg-8kg硫酸钾混合作底肥,开花前不封行,亩追施复合肥8kg-10kg。播种前,种子可用浓度为1.5%的钼酸钾溶液拌种。高产攻关和中心样板采用种子包衣剂。
4.适时抢墒播种:各地播期尽管不一致,但必须适时抢墒播种,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需要较多的水分,土壤持水量不够,播种时要及时灌透出苗水,速灌速排,避免水多烂种。
5.合理密植:采用宽窄行条栽。如“滇丰1号”属于多分枝型大豆,一般肥力条件下,密度为1.8万株-2万株,走小群体,壮个体的高产路子。“中品661”属于少分枝的主茎型大豆品种,要靠群体夺高产,一般肥力条件下,密度为2.2万株-2.6万株。
6.注重轮作,切忌重茬、迎茬。试验证明重茬减产10%-20%。迎茬减产5%-22%。为了使大豆高产、稳产,实行三年轮作制。最好是在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前茬后种冬大豆。
7.地膜覆盖技术:选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冬大豆播种范围向上推进300m,扩大了冬大豆种植面积。
12月上旬播种后,灌透水,马上覆膜,膜要拉紧,膜边拉实,防气泡,漏空气,降低效果。气温稳定在12Cº以上,及时破膜。方法是在苗根部周围切开10cm见方的薄膜即可。要随时检查苗情,防止烧苗。
二、夏大豆的栽培要点
夏大豆主要与玉米间种,除注意整地、施肥、轮作外,要特别注意行比的问题。
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间种的原则是:高秆作物的边际效应保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矮秆作物受荫蔽的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大豆与玉米的行比较合理。密度可视大豆和玉米的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而定。一般大豆品种要选择中、早熟,株型紧凑型半矮秆品种,密度保证在4000株左右。
三、秋大豆的栽培技术
1.品种的选择:秋大豆多数是早稻、早玉米收获后或在烤烟底叶采摘后播种。所用的品种必须是早熟品种。
2.播种期:在6月底7月5日之前播完,低热河谷槽区可延长到7月底。
3.加大密度:秋大豆生长期短,株行距10cm×35cm。每塘留2株-3株,密度约为3万株-3.5万株。
不管是冬大豆,还是夏大豆、秋大豆,都要加强田间管理。三分种七分管。苗是基础,管理才有收成。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查苗补苗、间苗定苗、疏松土壤、消灭杂草、灌溉排水、防虫、防病、防鼠,及时收获凉晒,才能保证丰收。
图1.大豆。(2023年9月27日摄)
图2.大豆的收割。(2023年9月27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