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请问老师,我们这里是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区,在稻田养鱼上要注意哪些问题?谢谢!
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稻田养鱼,需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水位与水温管理 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水温波动剧烈。需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灵活调整水位: 1.‌分蘖期‌保持浅水位(5-10厘米)促进根系发育; 2.‌孕穗期‌加深至15-20厘米满足鱼类活动需求; 3.盛夏高温时需通过换水降温,避免水温过高影响鱼类生存。 ‌ 二、防洪与保水措施 高海拔地区易受暴雨影响,需加固田埂并开挖鱼沟、鱼坑(深度≥50厘米),确保排水通畅。暴雨前将鱼集中至深水区,四周用网拦住防止逃逸。 ‌ 三、鱼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优先选择耐低氧、适应低温的鱼类(如鲤鱼、草鱼),每亩放养50-100尾。避免高密度养殖,以防缺氧和疾病传播。 ‌ 四、饲料与施肥管理 使用有机肥(如腐熟粪肥)培肥水质,减少化肥使用量(每亩每次不超过5公斤尿素)。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避免过量污染水质。 ‌ 五、农药使用规范 禁用敌百虫、菊酯类等高毒农药,改用低毒药剂(如井冈霉素)。喷药时避开鱼类活跃时段(如清晨或傍晚),减少药物入水量。 ‌ 六、病害预防与治疗 鱼种入田前用3%食盐水消毒5-10分钟,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10-15公斤)调节水质。发现病鱼后隔离并用二氧化氯等水产专用药治疗。 ‌
回答者:孟*兴 2025-08-15
(0)
水产养殖
请问,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核心环节: 一、基础设施改造 需开挖环形虾沟(宽2-3米,深1-1.5米),并设置虾潭(1米见方,深0.8-1米),同时加固田埂并安装40-50厘米高的防逃网。田块面积建议为40-50亩,便于管理。 ‌ 二、水位管理 1.‌分蘖期‌:保持水位10-15厘米,每天检查田埂渗漏并及时修补。 ‌ 2.‌生长期‌:5月起每7天提升水位5厘米,最终稳定在30-40厘米。高温时夜间注水降温,避免水温差超过3℃。 ‌ 3.‌排水管理‌:分蘖末期排水晒田3-5天,恢复水位至20厘米防止脱水。 ‌ 三、施肥技术 采用“有机肥+缓释肥”分段施用: 1.‌基肥‌:每亩撒施发酵鸡粪500公斤(预处理后pH值6.5-7.0)。 ‌ 2.‌追肥‌: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每次追施缓释复合肥10公斤。 ‌ 四、水质调控 1.‌水草种植‌:投放槐叶萍或紫背浮萍,保持水面覆盖率10%-15%,定期打捞过量浮萍。 ‌ 2.‌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换水或泼洒维生素C缓解应激。 ‌ 五、病害防控 1.‌消毒处理‌:翻耕前用石灰水消毒,灭杀虫卵。 ‌ 2.‌生态防治‌:利用水生植物(如水瓜类)净化水质并抑制藻类疯长。 ‌ 六、品种与密度控制 选择耐淹水稻品种,推广“双水双绿”生态模式,确保水稻与小龙虾协同生长。虾苗繁育基地年供应能力可达5亿尾,保障种质安全。 ‌
回答者:孟*兴 2025-08-15
(0)
水产养殖
1红螯螯虾虾苗准备放苗的时候发现尾部有类似水泡的样子是怎么回事
红螯螯虾虾苗尾部出现类似水泡的东西,可能是‌甲壳溃烂病‌(烂尾病)的初期症状,也可能是‌气泡病‌或‌运输损伤‌导致。 ‌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甲壳溃烂病(烂尾病)‌ 1.‌症状‌:尾部出现水泡、小疮,边缘有溃烂斑点,严重时出现空洞并脱落。 2.‌病原‌:由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或因运输损伤导致。 ‌ 3.‌处理方法‌ ‌消毒处理‌:使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全池消毒,严重时可隔天再处理。 ‌ 4.‌药物治疗‌:五黄精华液(每亩每米水深150-250毫升)连续使用2-3次,或喷入饵料投喂。 ‌ 5.‌改善环境‌: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换水,避免密度过高。 ‌ 二、气泡病‌ 1.‌症状‌:因水体溶氧过高或含氮量超标,导致尾部栓塞气体,出现水泡状物质。 2.‌处理方法‌ ‌调整水质‌:检测水体溶氧和氮含量,避免直接引入未曝气的地下水。 ‌ 3.‌换水管理‌:定期换水并曝气,减少藻类过度繁殖。 ‌ 三、‌运输损伤‌ 1.‌症状‌:运输过程中尾部受压或机械损伤导致水泡。 2.‌处理方法‌ ‌优化运输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 3.‌消毒处理‌:运输前用消毒剂浸泡虾苗。 ‌ 注意事项 发现类似症状时需及时隔离病虾,避免扩散。 ‌ 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弧菌含量,及时处理。 ‌ 四、注意事项 1.发现类似症状时需及时隔离病虾,避免扩散。 ‌ 2.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弧菌含量,及时处理。 ‌
回答者:孟*兴 2025-08-11
(0)
水产养殖
专家你好,最近下雨多鱼塘里每天都有死鱼,打捞岸边游的鱼发现鱼鳃出血,有些鱼鳃发白腐烂,这种是什么病,怎么防治?
鱼鳃出血且伴有鳃丝发白腐烂的症状,常见于‌细菌性烂鳃病合并寄生虫感染‌或‌真菌感染‌,需结合诊断结果针对性治疗。 ‌ 一、常见病因: 1.‌细菌性烂鳃病‌:由鱼害粘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鳃丝呈暗红色或腐烂状,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带有污泥,伴随体表充血或出血。 ‌ 2.‌寄生虫感染‌: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破坏鳃丝结构,导致鳃丝肿胀、发白或暗灰色,黏液增多。 ‌ 3.‌真菌感染‌:鳃霉菌或水霉菌继发感染,鳃部呈苍白色或棉絮状菌丝覆盖。 ‌ 二、治疗方案 1.‌杀菌消毒处理‌ 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戊二醛消毒剂,浓度参考产品说明。 ‌ 每吨水溶解20克黄粉(土霉素)拌饵投喂,连用3-5天。 抗寄生虫治疗‌ 2.使用无虫先锋(中药制剂)驱杀小瓜虫、斜管虫等寄生虫,防控效率达96%以上。 ‌2 定期用2%-2.5%盐水浸浴鱼体10-20分钟,预防寄生虫感染。 ‌ 3.‌水质管理‌ 检测并控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定期换水或使用EM菌调水。 ‌ 4.避免使用未发酵粪肥,减少病原体滋生源。 ‌ 三、注意事项 若症状持续或恶化,需结合镜检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如真菌感染需配合抗真菌药物)。 ‌
回答者:孟*兴 2025-08-04
(0)